□姚华松
每周三、四、五的下午四点,我都会去接孩子放学。等待的时间里,两位相熟许久的阿姨总是会跟我聊上一会儿。
阿姨们嘴巴很甜,时不时夸我又夸孩子:“你是大学老师,你的两个孩子一定都很会写作文。”言下之意,我是大学老师,我撰写文章的“基因”也一定会传递给我的孩子。
可我只能尴尬一笑,不知如何接话。作为父亲,我当然想我的孩子能在“耳濡目染”“近则亲”等情形之下,养成观察、思考与记录日常的习惯。可问题是,这种事情并没有发生。
女儿似乎从不喜和我亲近,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我过往对她管束太严。上三年级前,女儿就经常对我的一些建议充耳不闻,比如我要求她每天想一想今天发生的事,再构思一篇作文的建议。她更习惯于“临时抱佛脚”,经常是上作文课前一天才匆匆动笔写几句;我屡次提出想和她散步、谈心,她也经常以作业多为由拒绝我——我想她的真实想法其实应该是“有什么好聊的”;她还会反锁自己的房门,门上贴着“YXC作业中,请勿打扰”“进房间前请敲门,谢谢配合”等字条。随着她渐渐长大,我更发现我经常在做“热脸贴冷屁股”的尴尬事。
我应该从没有刻意让她感觉“你爸我是大学老师,你就得成绩优异”。只在面对那一张张布满红叉的试卷,或面对一些我讲过很多遍的题目,她依然粗心大意地错掉等情况时,我让她看出了赤裸裸的不悦,或是那种一眼就能看得出来的失望。我后来总结了一下自己的言行,发现自己的确还是太多次有意无意地表达“you ought to be”(你应该要如何如何)。她与我的期待总是有一段甚至相当的距离,我们自然免不了“暗战”或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