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新闻
先锋太盟金融人工客服电话DJHDS
2023-12-01 03:14:39
:0411-8577-7778二线电话:0411-8577-7778 处理还款,协商还款,提前还款各方面问题等相关问题1 –用心服务,解决客户问题

高特佳投资集团副总经理王海蛟

“医药行业的常态是创业的成功率极低,所以存在融资难、估值低等重重困难。”高特佳投资集团副总经理王海蛟向南都健闻记者谈到。“医药投资亦是如此。因为投资人需要和企业一起抗下巨大风险,包括科学发现成功率低的风险、资本市场变化的风险等多重因素。”

南都《对话医药投资人》系列报道第三期,邀请高特佳投资集团副总经理王海蛟讲述创新药出海的故事,并分享其多年来在医疗领域投资的心得、不同赛道背后的底层逻辑。

作为从事医疗健康行业十余年的投资人,王海蛟过往投资案例包括丹霞生物、联影医疗、博奥赛斯、安诺优达、微策生物、华银健康、鑫诺美迪、和合诊断、热景生物等。

机构简介

2001年高特佳投资在深圳成立,率先在业内提出“主题行业投资”的投资模式,专注医疗健康产业投资,以战略性股权投资为主导,投资覆盖并购、PE、VC、天使等全阶段。拥有国内为数不多的深度聚焦医疗健康赛道的专业投资团队,构建医疗健康产业投资生态平台,致力于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疗健康投资机构。

01

投资创新药,出海能力是必选项

南都:请问从什么时间开始,出海成为国内创新药企业的必经之路,成为共识?

王海蛟:创新药的出海分为两类,一是知识产权的出海,另一类为产品的出海。但无论哪一种出海的方式,背后的逻辑是一致的,前提都是能顺利做出来产品,而且要具有优于竞争对手的实验结果与数据。

南都:当出海成为必选项,您认为对于当下的创新药企业来说,主要是难在哪里?

王海蛟:目前出海已经成为中国生物医药企业的必选项,不是可选项。很多公司从立项阶段就开始考虑出海,如何实现海外权益、海外商业化注册如何处理。受多方因素影响,药品销售单价持续下跌,对创新药整体的回报率有所冲击,所以大家对于海外市场会更为看重。

南都:您在投资创新药项目时,也会把海外布局这一元素纳入考察的维度?

王海蛟:创新药企有没有出海的能力,这是必选项。除了这一点以外,我们还会考虑创新药企的赛道如何,市场规模、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如何,这是我们考虑的基础。另外重要的考量因素包括团队的构成、团队凝聚力、是否具有学习能力,以及与创始人接触过程中个人化的感受等。

02

对于创新药,国内企业往往选择跟随

南都:过去创新药领域出现了很多现象级产品,比如PD-1、GLP-1等。您认为下一个爆款或现象级的产品将会出现在哪里?

王海蛟:根据我们最近调研,主要预测的方向是在细胞和基因治疗领域,基因治疗领域应该会产生重磅的药物,但究竟针对哪一种疾病,目前行业里还没有统一的观点。虽然行业对这一领域的势头的评价为“曙光初现”,但绝大部分人士认为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需要突破伦理、监管政策等多重限制因素。

在ADC等靶点领域,容易摘的果实已经摘下,如果再在这个基础上发现重磅药物是很难的。但在细胞和基因治疗方面,因为人类基因组学是在2000年左右完成,有了基因和细胞疗法背后的清晰路径的基础,这个领域还有很大的价值挖掘空间。

南都:您如何看待创新药领域研究靶点同质化问题?

王海蛟:目前PD-1、GLP-1等靶点确实竞争比较激烈。坦率说,我们曾对比国内和国外市场,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通常在重磅药产生后,国内企业的战略打法往往是选择跟随,把这一靶点列入研发计划中,GLP-1是非常典型的例子。而海外大药企的选择往往是把相关的类似管线砍掉。海外大药企背后的逻辑是,如果这些产品管线不能做到优于它,就不应该继续加大投入。

这些打法与国内外市场的不同特征紧密相关。因为海外市场多年呈现的规律是,同款同类药物第一名,能占有50%以上的市场份额,前三名就可以瓜分完这个药物的市场,第三名之后的药物,几乎没有市场空间。

而国内市场的逻辑也非常清晰。企业往往选择大品种的市场,中国药物市场发展历史证明,同一个适应症,市场甚至可以允许有20个药物产品存活。糖尿病、减肥药属于非常庞大的市场,同样吸引诸多企业。

03

医药行业有“双十定律”,资本退出难

南都:创新药的投资往往需要长线思维,那怎么理解资本退出难的问题?

王海蛟:医药行业流传着“双十定律”,即10年时间需要投入超过10亿美元,才有可能成功研发出一款新药。在我们对全球创新药产业的研究中发现,现在甚至需要超过20亿美元、超过10年时间才能推动一款全球性药物上市。当然,背后可能会面临临床研发失败、药物研发进度不达预期等风险。

由此,投资机构往往需要更长时间在公开市场获得退出机会。而绝大部分基金企业的时间限定为7年,这就意味着资本周期与产业周期不匹配,所以投资机构往往只能选择临床二期、三期的项目进行投资。

南都:对于正处于投资洼地的企业家来说,有哪些建议?

王海蛟:我觉得大家首先要接受这是一个长期情况,是一定时期内的常态,企业家要做好预期管理和规划。医药行业的常态是创业的成功率极低,所以存在融资难、估值低等重重困难。医药投资亦是如此,因为投资人需要和企业一起抗下巨大风险,包括科学发现成功率低的风险、资本市场变化的风险等多重因素。我们希望创新药团队要接受常态,回归创新研发的本质,认真评估自身推进的产品管线是否真正具有竞争力。

04

深耕细作,将基金打造为产业“侦察兵”

南都:您从事投资领域十余年,您投资企业当中有哪些共同特性,有哪些考核的维度?

王海蛟:我认为有几点共性。第一,企业所处于的市场规模大,企业产品业绩增速要快于行业的增速。例如,假设药品行业的增速为5%,我们会希望标的药品业绩增速能达到行业增速的两倍。第二,行业竞争地位比较突出,行业排名比较靠前。第三,团队比较优秀。

南都:近年来,广东持续在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您的感受如何?

王海蛟:我们一直希望能为广东生物医药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也在积极申请和广东各个地方政府合作,设立产业基金。

投资机构能够帮助产业进行更多的前瞻性布局以及收并购的工作。产业基金可以先以前瞻性方向进行布局,当时机成熟时,再由产业公司重兵投入。通过这一方式,发挥出产业基金“侦察兵”的优势。

而在收并购领域,因为上市公司财务规范性非常严格,但有的优质标的财务及产品还未进入收获期,所以难以实现业绩的对赌。由此,产业基金的出现也可以给优质标的提供成长的机会,扶持其达到上市公司并购的要求。

目前,我们已经在和广东部分地区的政府部门洽谈,也非常希望同有意向的政府部门一起来推动产业基金的建设,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策划:李阳

统筹:尹来 王道斌 游曼妮

采写:南都记者 伍月明 制图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