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 北京评论员、大学教授
算法曾以“千人千面”自诩,不同的人被推送不同的内容,据说比你自己还了解你自己。人们也曾经享受这种“被算法喂养”,享受“爱什么来什么”的舒适,但如今猛然发现,在温水中渐渐被关进了一个茧房,算法正入侵自己的潜意识无意识,入侵自己不想被喂养的领域,温柔地夺走了自己的选择权。
有用户惊讶地发现,在某社交媒体上,一条视频的若干条评论并非如正常所预期按“点赞数量”或“点赞时间”来排序,点赞少的反而排在了前面。而且,更令人震惊的是,评论区内容并非对所有用户都一视同仁,不同用户看到的同一条视频,评论竟然完全不同,自己看到的评论支持自己的观点,他人看到的评论则明显支持他人的观点。这种区分,将“信息茧房”这个隐喻所包含的意蕴演绎得淋漓尽致,算法作茧缚你,你以为你在看评论区,你以为你看到的跟别人一样,可你看到的只是一个被算法算计的假评论区。
回音壁,过滤泡,茧房,这些词都太形象了,你听到的只是你的回音,你不过活在一个被算法过滤过的气泡中。气泡的隐喻也很贴切,透明而隔断,晶莹而窒息。看到这种被算法所区隔的评论区,也许你才明白,为什么人们的观点和立场在网络世界会不断极化,为什么针对同一件事能写出完成不同的“舆情报告”,为什么同一件事竟会引起那么巨大的撕裂,为什么评论区总是那么“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