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中国国家流感中心网站发布了2023年第46周第779期中国流感监测周报。
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第46周(2023年11月13日—2023年11月19日),南、北方省份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持续上升,以A(H3N2)亚型为主,其次为B(Victoria)系。全国报告205起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
近日
“合胞病毒”登上了微博热搜第一
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
流行病学首席专家王全意介绍
11月23日,中国国家流感中心网站发布了2023年第46周第779期中国流感监测周报。
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第46周(2023年11月13日—2023年11月19日),南、北方省份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持续上升,以A(H3N2)亚型为主,其次为B(Victoria)系。全国报告205起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
近日
“合胞病毒”登上了微博热搜第一
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
流行病学首席专家王全意介绍
从儿童医院和儿研所门诊就诊情况来看
目前,肺炎支原体的流行强度
已下降至儿童呼吸道传染病第四位
排名前三位的为
流感、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
什么是呼吸道合胞病毒?
感染后有什么症状?
该如何预防?
什么是呼吸道合胞病毒?
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疾控科副主任医师唐智超介绍,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世界范围内引起5岁以下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最重要的病毒病原。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是造成婴幼儿病毒性呼吸道感染住院的首要因素,严重危害儿童健康,尤其对早产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或原发性免疫缺陷的婴幼儿造成的疾病更重。
感染后有什么症状?
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儿科副主任孙雪梅介绍,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不能产生永久性免疫,感染后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可以表现为症状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或中耳炎,也可以表现为严重的下呼吸道感染,与患儿的年龄、基础疾病、环境暴露因素及既往的呼吸道感染史有关。发现后应及时就医。
儿童早期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大部分局限于上呼吸道,临床表现为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如鼻塞、流涕、咳嗽和声音嘶哑等。查体会发现鼻黏膜、咽部、球结膜、鼓膜等处充血、水肿等现象。同时,往往伴随着发热。
下呼吸道感染主要表现为毛细支气管炎或肺炎,多见于婴儿及2岁以下儿童,一般都有2至4天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发热、鼻塞和流涕,之后很快出现下呼吸道症状,出现咳嗽、喘息,进一步加重出现呼吸急促、呼吸费力和喂养困难等。
除了呼吸系统疾病,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可导致其他系统病变,例如心肌损伤、右心功能不全、致死性间质性心肌炎、严重心律失常甚至心力衰竭、中枢呼吸暂停、癫痫等。
呼吸道合胞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会通过飞沫和接触被病菌感染的物体传播给其他人员。因此,患儿的陪护人员常常同时被感染。一般情况下,成人感染的早期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会出现发热、咳嗽、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往往起病突然。当病毒繁殖迅速,继发病毒性肺炎时,可以在3至5天内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等呼吸道感染表现。
如何预防?
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疾控科副主任医师唐智超介绍,预防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需养成良好的咳嗽礼仪等卫生习惯,注意保持手卫生,应用肥皂洗手或含酒精的溶液洗手。对于高风险婴儿,应尽量减少暴露,避免到高风险的儿童保育机构。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主任、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表示,要加强儿童体育锻炼,适度运动,同时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提升免疫力。相关部门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帮助他们养成健康生活习惯。比如,有些孩子紧张时容易吃手、有些孩子不洗手就吃饭等,学校要及时纠正。
儿童专科医院就诊量激增
国家卫健委回应
近期已进入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一些地方出现医院门急诊量增长,全国多地多家医院报告儿科就诊量激增。11月23日,国家卫健委有关负责同志接受新华社采访时,就一些民众特别是患儿家庭关心的问题进行解答。
问:近期不少地方儿童专科医院人满为患,国家卫健委采取了什么措施来纾解?
答:近期,我们持续关注儿童易感人群在传染病高发期的诊疗就医,指导各地加强统筹调度,落实分级诊疗制度。
问:部分社区医院近期开设了面向儿童的检验检查服务,但有家长担心社区医院诊疗能力不足,贻误孩子病情,怎么办?
答:国家卫健委已经要求各地发挥医联体作用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指导,提高一般性感染的诊疗能力和重症识别转诊效率。
问:哪些医院有资格接受儿童呼吸道感染病患?
答:国家卫健委已指导各地对外公布了本地区可以提供儿科诊疗服务的医疗机构信息,方便就近就医。
问:孩子出现发烧、咳嗽之后应该怎么办?
答:大医院人员密集、等候时间长,交叉感染风险较高,建议症状较轻的患儿首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医院儿科等就诊,在儿童专科医院就诊明确诊疗方案以后,也可以通过医联体转诊到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后续治疗或居家治疗。
问:孩子出现哪些情况一定要去医院就医?
答:根据专家建议,孩子出现超高热或持续发热超过三天、频繁咳嗽影响正常生活、精神状态不好甚至出现嗜睡、呼吸频率增快或呼吸困难、频繁呕吐、皮疹、头痛或抽搐等,应及时带孩子就医。
学校、学生、家长、
医疗机构及其他集体单位
防控建议
一、学校及托幼机构防控措施
(一)严格落实晨午检,发现在校师生出现发热/咳嗽/皮疹/腹泻等症状时,督促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后积极治疗,避免参加集体活动,居家休息,避免在传染期内或排除传染病前在岗或就学。
(二)做好因病缺勤病因追踪与登记工作。对因病缺勤的学生了解缺勤原因、症状发生情况和就诊信息,若诊断为传染病,应在确定无传染性后复课。及时登记上报晨午检记录表。
(三)发现疑似传染病疫情报告辖区疾控机构。校医或保健老师在汇总全校结果后若发现异常应及时与班主任核实,疑似传染病疫情时及时上报学校主管领导和辖区疾控机构。
(四)加强日常开窗通风,保持教室、宿舍、食堂等公共场所的空气流通。
(五)进行日常清洁和消毒,做好环境清洁卫生工作,在卫生间、洗手池等场所设置充足的洗手液或肥皂等卫生用品。
(六)加强疾病防治教育,宣传疾病防控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养成戴口罩、勤洗手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七)对出现疑似或确诊的传染病病例的班级持续进行症状监测、病例管理并加强消毒、通风等工作。
二、学生应对措施
(一)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遮掩口鼻,注意手卫生,饭前便后或接触不洁物品后及时洗手等。
(二)出现身体不适时立即报告老师和家长,避免带病上课。
(三)增强体育锻炼,规律作息,合理膳食,提高免疫力。
(四)外出佩戴口罩,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
三、家长应对措施
(一)发现孩子出现发热/咳嗽/皮疹/腹泻等症状时,尤其家中或孩子玩伴中出现类似症状时,及时就诊治疗,避免带病上学。
(二)加强日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三)与孩子一起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四、医院机构防控措施
(一)严格实行预检分诊制度,防止普通门诊和发热门诊患者交叉感染。
(二)加强院感防控工作,避免院内感染。
(三)加强院内公共区域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
(四)做好日常清洁消毒工作,配备齐全消毒防护用品。
五、其他集体单位防控措施
(一)做好日常清洁消毒工作,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和整治。
(二)开展宣传教育,通过传染病防治知识专题讲座等宣传措施增强个人卫生防病意识。
(三)本人或身边有人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诊治,避免参加集体活动和进入公共场所。
(四)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免疫力。
(五)保护易感人群。在养老机构等免疫力较低的集体单位内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积极组织老年人接种新冠、流感、肺炎球菌等疫苗,预防相关呼吸道传染病。
综合:中国国家流感中心网站、央广网、新华社、西安疾病控制
来源:群众新闻网